汉语水平考试中心

 (王修亮 张晴老师班遥娜同学爸爸)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北宋王观笔下的眉眼盈盈处,便是我的故乡所在。古称槜李、梅泾,南宋时著作郎濮凤扈驾南渡后卜居于此,因后世拥立宋理宗有功,赐第曰“濮院”,现属浙江省。

        烟雨氤氲,舟子短蒿,悠游自在,她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江南一词,取自宋朝时的江南东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水是江南水乡的魂魄。在中国的历史上,江南的开发时间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原因之一是其湖沼洼地水网密布。六朝及至南宋均以江南地区为统治重心,投入了大量精力兴修水利。人们筑堤束水,分圩开垦,才逐步将其打造成了现在的被赋予了某种诗化的意境的“江南水乡”。 在此基础上,其文教日益昌盛,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枢纽区域之一。

        同处江南水乡,不同的小镇有不同的风情物语。依据地势高低,各地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分工。高地植棉织布,低地种桑产丝,其余地区种植稻谷。南宋陆游有诗云,“村村陇麦登场后,户户吴蚕拆簇时”便是当时江南的写照。濮氏定居在濮院以后,种田与养蚕便成为他经营家业的重心。后来把蚕丝织成绸缎,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因而获利甚厚。元代,到了濮鉴这一代,又开牙行,在丝绸交易中居间行商。濮家创下的“濮绸” 享有盛名,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绸”。如今以毛针织产业著称,凭着千亿羊毛衫产业规模被誉为“中国羊毛衫名镇”。

        现代商业气息的街市和羊毛衫市场都位于镇南,而镇北的古街道大体保持了原貌。外公的旧居位于大街,以前曾经是濮院古镇的中心商业区。虽名叫大街,其宽度也不过能并排通行两辆马车,和现在的宽阔马路自是无法相比,所以小时候表弟经常调侃大街的“大”。大街南北走向,依着水道蜿蜒曲折,两端不能相望。两边建筑多是一楼一底的明清古楼。楼上居住,楼下经业,居业二字道出小镇的理想生活。

        水网勾勒出的小镇布局,颇有些像微缩版的我现时居住的斯德哥尔摩。如今,精致的古石桥面貌依旧,而且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比如梅泾河上的女儿桥,是一座单孔石拱古桥。据《濮院镇志》记载,古为吴越分界处。关于此名的来历,一说是越王勾践为质于吴,行经此地,夫人道产女儿于此。

        故乡的食物总能唤起浓浓的乡愁。《晋书》中有个莼鲈之思的典故,说的是远在洛阳做官的吴人张翰,一日“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竟舍弃官职,不远万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想想自己,在国外蹉跎岁月也有十数载,然却没有张翰这样的毅然绝决,只能在记忆中回味故乡的美食。除却水生蔬菜和各种淡水鱼鲜,我最喜欢的还是螺蛳。生活在水乡的人,从小就会在河塘里摸螺蛳。清明时节,是嘬螺蛳最好的时候。此时的螺蛳肥美,没有泥腥味,而且壳中尚无小螺蛳。浓汤赤酱,文火慢炖,最后轻轻一嘬,螺肉带着汤汁应声入口,回味无穷。不会吃螺蛳的,或者介意吃东西发出声音的,往往会拾起牙签。此来一则无法享受高汤,二则少了嘬的乐趣。

        故乡的一情一景,一色一味,每每思之久久不能忘怀,甚至于“眉眼盈盈”,““情眷眷而怀归”。借用韦庄的小令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