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水平考试中心

陈曦老师教双双中文教材之中国诗词

(陈曦·2022年4月)2016年秋,瑞青中文学校引进了诞生于美国硅谷的优秀海外中文教材“新双双中文教材”。该书全套共15册,课程设置为10年,系统地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结合进行学习。

瑞青曾做过学生问卷调查,在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评价原来教科书内容枯燥无聊,所教的知识如果没有吸引力。因此我们积极努力地从北京大学和美国华校引进了这套新教材,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与兴趣。

今天就随着我们10年级班的同学们一学期对“中国诗词”主题的学习过程和总结,来一起了解一下瑞青文化为先的教学模式吧!

教材介绍 | Kinaskolan|瑞青中文学校

中国诗词 指导老师:陈曦

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诗词有着天生的热爱。

但是!

要孩子们背诗,那可就是一段悲惨的记忆了。

对于海外的孩子们来说,死记硬背,显然是行不通的策略。作为本学期接受《中国诗词》这本书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了解诗词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对诗句有所体验,如何让学生理解中国人的诗词情怀,在我看来,是比记住诗句更重要的事情。

 

设计1:命运之诗 start

在第一节课,老师就让每一位同学自主凭感觉,在书本中选择一首诗或词,作为自己的“命运之诗”。需要随着老师课程中的安排,一步步,吃透自己的这首诗或词。

设计2:拼接长篇诗词

课本安排的结构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分为了早期诗词,唐诗,宋词,现代诗,四个部分。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以复习和联系已学过的内容,从字词结构,文化互通上,让学生理解诗词作为记录历史的一部分。

典型的例子:木兰辞。

木兰辞作为乐府双壁之一,在之前我们的文学部分就已经学过,花木兰形象在西方世界的知晓度随着动画得以拓展,让学生们有基础认识。课文提供了另一篇《孔雀东南飞》,我们打乱了两篇乐府诗的诗句,随机分配给同学们。同学需要找到自己所属的小组,然后按诗句顺序排队,大声读出自己的句子。



设计3:体验派《登!教学楼》

唐诗是中国诗词的核心组成部分。课文选取了大量李白杜甫的作品,作为唐诗代表作展现,同时也选取了一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基础作品。

在了解本班同学们的诗词普及程度后,老师选取了《登鹳雀楼》这样一首普通但不平凡的诗作为课程基础导入。

核心概念:写景,引出思考。

体验方式:字词分析诗句后,带领全班同学,通过在教学楼一层和四层的同位置拍照和观望对比,让同学们自己结合诗句,总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学诗句】

【爬楼梯,拍照】

【学生拍摄的对比照片】

 

设计4:体验派《秋天的诗》

核心概念:感受诗句中对秋天的描写,语言与元素的精炼

体验方式:将同学们没读过的诗,分组发给同学们,不可以查百度,自己通过阅读诗句,找到它对应的诗名和作者。

一同学指挥,一同学蒙住眼睛,取得写有诗名的标牌。

【找答案,准备与讨论】

【合作取标牌】

【找到答案啦!】

 

最后结合当时的季节,同学们讲自己抽到的秋天诗抄写在树叶上。

设计5:宋词——东方的抽象画派

在北欧地区汉语教师培训会中,来自英国的教授重点强调了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通过桥梁嫁接使得文化的介绍更加浅显易懂,易于感受。

有界于此,在经过对唐诗宋词诸多优秀的讲座研究后,我采取了台湾大学刘少雄教授对宋词的一个观点,即宋词的情感表达高于写实作用。

由此,在课程设计时,我特别使用了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史中两位大师的作品,让同学们寻找两幅作品的不同处,由此引出唐诗和宋词的区别,让同学们理解了从唐诗到宋词的发展趋势。从而过渡到其历史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文学作品上的不同色彩。

在课程进行中,同学们对自己日常能接触到的内容,讨论热情明显更加高涨。同时,绘画,音乐等主题也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

设计1:命运之诗 end

承上,因此,在课程中学习和了解了自己所选择的诗之后。我们组织了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创作绘画的作业内容。

并且,在创作完成后,还在班级内,开展了展出作品,投票评选第一名的竞赛方式。

最终,张凯博同学获得最高票数,夺得冠军。

完成字词理解,感受理解之后。

在本学期课程最后的假期作业中,同学们可以完成一首自创的短诗。对班上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进行诗的创作,虽然可见缺少文言文基础,但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结构,精炼语言表达思想,可以说还是值得称道的。

教学有感:

诗词几乎是海外中文教学害怕触及或者列为“困难”级别的主题。在拿到课本时,我也曾一度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风华的态度来对待。幸运的是,学校组织参加的北欧地区汉语教师专业培训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主题和这本教材。

不可否认,学生当中一定会有出类拔萃,语言水平极佳的人选,他们应该去拔高,去扩大其文化需求。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更广大的群体,即这些14,15岁的孩子们,还只是孩子。无论其是否是中途从国内转学到海外,抑或是海外“土生土长”都会不可避免地面对古典文化不足的弊端。

此时,若是以“补”为思想,是不适合的。老师永远不可能将所有知道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即使上20年中文学校也不可能。但,老师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App,给他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App。至于是否喜欢,是否接受,并不是老师应该“教授”,而是学生自己“感受”的,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个“understand”的种子,然后静待其风调雨顺,天时地利后开花结果。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