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靳秋 张静老师班家长代表)
2021年10月2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华人学校和组织也举办了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是华人引以为傲的幸事,笔者愿意借此契机谈谈海外华人子女的中文教育。
今年秋天,瑞典的疫情有所缓解,恰逢瑞青恢复线下教学,所以毫不犹豫地带女儿参加了中文初级班。对于海外华人而言,孩子的中文教育基本上要靠父母的促成与坚持才能完成。由于孩子一出生,除了与父母或者父母一方用中文交流,日常接触的都是瑞典语,因此中文课需要额外补。
作为第一代移居瑞典的父母,其实面临着很大的身份改变。身份定位,正式是我们穷及一生要追索和回答的问题,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就更加复杂。瑞典媒体每天都在讨论移民的社会融入和文化融入。因此,我们在移民初期忙于各种融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社会大学”中观察,学习,改变。所谓的融入就是入乡随俗,尤其是当地文化与母国文化或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要放弃固有的规范,移民身份也由此进行着重塑。身份重塑以及由此引发的身份焦虑会一直伴随移民的一生。如果父亲和母亲的母国都是中国,平日里用中文的机会要大大多于父母一方母国是中国的。配偶是瑞典人或其他国家的,家里平日大多说瑞典语或英语。众所周知,语言所承载的元素太多了,文化,历史,风俗,饮食等。说不说母语,说多少,其实时刻影响着移民的感受。我打个比方,你们说如果脾气上来,用中文吵架痛快还是用英文或者瑞典语? 我的感受是,只有在我说母语的时候,我才是真正的那个“自己”。
话题扯远了,现在再扯回来。那么为什么下一代要学中文? 母国很强大,学中文将来好就业,增加一技之长。那中国处于逆境时咋办? 不学了吗?不是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吗?对于海外华人而言,母语的作用其实远远超出上述实用性的功能,学习母语其意义更加深远。
首先,中文是华人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妈妈和孩子之间。前文提到作为移民的父母,往往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瑞典语的,其熟练程度无法达到子女的水平。因此想和子女保持亲密和信任的关系,中文的学习就是关键。你想洞察孩子的心理活动,想让孩子了解你的心声,你想从儿提时代塑造孩子的三观,中文就是利器。孩子中文学好了,你们的沟通就顺畅了,父母就可以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
其次,就是我上文提到的身份认同与塑造。父母自我的身份认同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同。我是谁,我为什么黄皮肤,黑头发,我如何看待我与周围朋友们的不同。这个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他只有接受自己是怎样的,并对这个问题取得合理以及满意的答案后,才能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建立安全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种族文明和文化,在此过程中产生认同和自豪感,这就是母语学习的深层次意义。
由此可见,中文学习对海外华人子女意义重大,很多孩子学到十几岁就学不下去了,因为他们没搞懂为什么学。学习中文对于华人子女而言,是一生的课题;正如瑞典移民一样,学习瑞典语是终身必修课。道理是一样的,缺的都要补回来,因为这涉及到身份塑造的问题。对于新一代海外华人而言,在和而不同中帮助自己和孩子找到在瑞典社会中的位置,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瑞典的民主宽容文化做基底,兼容并蓄而非厚此薄彼,这将是移民身份塑造的必经之路。
最后借撰写此文的机会衷心祝愿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
2021年11月10日
斯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