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亮 崔文琼老师班王逍同学家长)“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每每想念故乡时,脑海中时常浮现起儿时读过的《故乡》中的这幅场景。少时难解书中意,鲁迅笔下的吴越之地近在眼前; 及至远隔重洋之后,才发现读懂已是书中人。
孩子有次在瑞青中文学校里学了中国的姓氏,放学后兴奋的想要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我们从形成于宋朝的《百家姓》一路聊到仍在故乡的祠堂和家庙。他问我故乡是什么意思。百度词条写着“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是了,对于出生并住在瑞典的孩子来说,中国已经不是他们的字面意义上的故乡了。然而一个人,如果丢失了心灵意义上的“家”和故乡,他的心将会是何等的空茫,他将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因为疫情,孩子无法亲身回去体验故乡。所幸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可以透过屏幕看到故乡的美丽风景,古树古井和古民居。孩子兴奋的在屏幕上点着看着,然而我却在思索,故乡难道在孩子的心中仅仅是一个村名,一些图片么?如何让孩子形成一个“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灵意义上的“家”和故乡呢?就自己的故乡而言,如果没有家庙,村史,没有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也就没有了根和魂。如果说每个家族是一条条清流滚滚、绵延无尽的河,那么这些河流终汇入了中华民族这一大海。中华文明为何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虽然远离故乡,但是仍然可以汲取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宝贵财富。立足于这个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能找回心灵意义上的“家”和故乡。
心安即是归宿。孩子依偎在我的身旁,我继续读着,“…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